随侃 发表于 2024-3-24 10:48:11

老少咸宜的“黄山烧饼”

文|曾庆伟


馅料香鲜的黄山烧饼 资料图片

暮春时节,我们一行伴侣驱车从武汉去徽州绩溪出差,途径安徽省的黄山市,离天下名山——黄山也就是踩一脚油门的路程,于是有人提议说今天的时间还很富裕,不妨顺道上黄山一趟。

这个提议受到了同车人的一致赞同。

但是天公实在不给力,雨雾迷茫浓厚,10米开外几乎都看不清楚子丑寅卯,想必上山也是云遮雾罩,看不着什么名堂,于是我们沮丧地打消了上山的念头。但我们心有不甘,不想就这么离开黄山的地界,于是改为开车在黄山市的街上转悠。沿路看到有多个店家的招牌上书有“屯溪烧饼”的字样,便找了个门脸干净的小店泊车驻足,买来袋装的“屯溪烧饼”尝鲜。


徽州老街 资料图片

我从事的工作是美食评论,按理说对全国的美食,应该算是见多识广了,但惭愧得很,祖国幅员辽阔,物产丰饶,烹饪技法花样繁多,许多美食我都没有见过,更不消说亲口尝过了。比如,在没来黄山之前,只是耳闻过黄山有名的吃食——“屯溪烧饼”,但没吃过。

烧饼在全国各地都不是陌生的小吃品种,尤其在北方更是司空见惯。我们常见到的烧饼,形状多为椭圆形和圆形,长相像小鸡蛋糕似的“屯溪烧饼”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屯溪烧饼”颜色近似谷黄,并且像景德镇烧造的“窑变”瓷器一样,其黄色浅深不一。“屯溪烧饼”的外壳有些酥脆,里边包的馅是梅干菜裹有猪肉丁,味道咸鲜、微辣,且有微微的腌渍味道。这种烧饼的味型对于我们一行湖北佬而言,完全能够接受。

回武汉后我查阅资料,才知道“屯溪烧饼”在黄山地区也叫“黄山烧饼”,屯溪是黄山市的一个区,依据黄山本地大多数人的看法,正宗“黄山烧饼”的起源就在屯溪,所以把这种吃食叫“屯溪烧饼”或许更准确。但是,从地名的知晓度而言,黄山市比屯溪区的名气不知道要大多少倍,在全世界,知道黄山的人多,知道屯溪的人就太少了,把“屯溪烧饼”叫成“黄山烧饼”,更有利于这道小吃食物的宣传推介。

所以,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我更愿意用“黄山烧饼”来说道说道这款小吃。

说实在话,把“黄山烧饼”以小吃定位来写本文,我心里边还是有一番纠结的:因为我有点拿不准,到底应该把“黄山烧饼”归类于点心还是应该归类于小吃?

按照辞典的解释,饼的意思是圆形薄片或扁圆形的面食食品。以我这个外地食客的眼光看,“黄山烧饼”更像点心而不像小吃。其一,从外形上说,“黄山烧饼”一点也没有“薄片或扁圆形”的形象,倒是与小鸡糕的造型相似,说得更具体点,“黄山烧饼”与武汉人所熟悉的油炸豆腐泡一样,外表光滑,棱角圆润,但表面上洒有星点的芝麻。

其次,“黄山烧饼”烹制方法为烘焙,其程序大抵如是:以上等精面粉、净肥膘猪肉、梅干莱、芝麻、精盐、菜油等,用手工别离制作皮和馅;然后经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馅、收口、擀饼、刷饴、撒麻、烘烤……等10 余道工序制成。


既可作小食又可当点心的黄山烧饼 资料图片

“黄山烧饼”的烘烤是在特制炉中进行,炉中燃木炭,将饼坯贴于炉的内壁(与武汉小吃烧饼的烘烤方法相似),经烘烤、焖烘、及将炉火退净后焙烤,前后需耗费数小时。这种吃食经木炭火焙烤后,形如螃蟹背壳,色为蟹黄,烧饼层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被文人们形容为“薄如秋月,形似满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所以这道吃食又叫“蟹壳黄烧饼”。

如此看来 “屯溪烧饼”跟做成一个月饼类的点心没什么两样。

诡异的是,我所查阅的资料书籍,全都说“黄山烧饼”为徽州汉族传统小吃,盛行于古徽州地区及周边部分地区,没有哪一种资料称“黄山烧饼”为点心的。

也罢,为了尊重黄山本地民众的饮食习俗,我在本文中还是将“黄山烧饼”以小吃品种加以说道。

“黄山烧饼” 是一种道古老的吃食,相传始于晋代十六国,原称“胡饼”。经过1700年时间的流传与淘洗,现在的“黄山烧饼”融合了徽州饮食文化,已然成为黄山地区民众老少咸宜的吃食,是本地百姓过早食物的首选品种,本地百姓对“黄山烧饼”的热爱情感,人民教育家、徽州人陶行知先生曾写过一首白话诗淋漓尽致地予以表达:“三个蟹壳黄,两碗绿豆粥,吃到肚子里,同享无量福”。经过无数次的变化,这款黄山地区的特色小吃已然成为一张黄山本地的文化名片。

以食材角而论,“黄山烧饼”无疑当属草根阶层,是款平凡的吃食。它的最大优点,首先在于取材容易,其外层多用在徽州地区算不上稀罕的面粉。馅芯可以就地取材,尤其多以山区人家的当家咸菜——梅干菜为馅,你想,山区有哪户人家。每年不会在冬季备足咸腌菜以度来年春天的蔬菜之淡呢?

其次是携带便利,易于保留。由于“黄山烧饼”烘烤时间长,饼中水分大多蒸发,极利于贮存,就算受潮,烧饼烘烤后依然酥香如故,并且食之经饿。徽州自古地少人多,徽州男人大多数在十三四岁时即离开故土,外出闯荡江湖,以四海为家谋生。“黄山烧饼”正是走四方的徽州人,离开故乡在路途上用以度命的干粮。

从食材到烹制方法,“黄山烧饼”应该算是不凡的小吃,但平凡的“黄山烧饼”却有不服凡的故事。据徽州地区的传闻,平民吃食“黄山烧饼”曾经得到过清高宗乾隆皇帝的赏识。

这个故事说的是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时,由徽州商人江春出面接待,这就徽州历史是传说中的“江春大接驾”。江春乃一代巨商,为“两淮八大总商”之首,在出面接待过乾隆皇帝之后,于天下商界有了“以布衣结交天子”的美誉。

为什么乾隆皇帝会对江春这样一个布衣商人首肯?原因就在江春接待乾隆皇帝时,以一款吃食打动了乾隆皇帝的内心,这款吃食就是徽州特产“黄山烧饼”。

舟马劳顿的乾隆来到徽州,江春安排的茶点便是“黄山烧饼”。 生于宫中长在宫中的乾隆皇帝吃过山珍海味无数,却没有吃过如“黄山烧饼”这般的平民食物,并且“黄山烧饼”非常合他的口味,吃过之后,乾隆欣然给“黄山烧饼”赐名为“皇印烧饼”,寓意乾隆对该烧饼的重视程度堪比随身携带的皇帝印信。

离开徽州,乾隆继续他的巡游之行时,相传高宗皇帝是带着一大箱“黄山烧饼”上路的。所以至今“黄山烧饼”在徽州地区还有个名字叫“皇印烧饼”……


古韵徽州 资料图片

各位看官,如果你想去“五岳归来不看岳”的黄山游玩,别忘了还要尝一尝“黄山烧饼”,合你口味叫做美食品鉴,不合你的口味,则当是尝个新鲜。依我看,这一路惟有有游又有吃,你的黄山之游才算不虚此行,堪称完美。

本文刊载于《味蕾上的乡情》(曾庆伟著,北京日报出版社)

作者简介:曾庆伟,武汉市人,作家、美食评论家,现任《炎黄美食》杂志总编纂、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特聘教授、武汉餐饮业协会副秘书长、已出版《楚天谈吃》《味蕾上的乡情》《武汉味道》等书籍多部。

作者:曾庆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少咸宜的“黄山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