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羽有道 发表于 2024-4-12 20:39:34

徽味:皇上都爱吃的黄山烧饼



“三个蟹壳黄,两碗绿豆粥,

吃到肚子里,同享无量福。”

这是陶行知的一首白话诗

说的就是这黄山烧饼蟹壳黄

蟹壳黄即黄山烧饼,徽州的传统小吃之一。

在徽州,几乎每个街头小巷,不消刻意寻找,只要用你的鼻子,顺着梅干菜的鲜香味过去,总能找到一家黄山烧饼摊子。


黄山烧饼是由梅干菜+肉丁做内馅,酥皮上撒白芝麻,一口咬下去,酥脆爽口,碎肉丁加上梅干菜特有的香气,咸甜中带着辣味,唇齿间几颗芝麻粒散开,一种好吃到上瘾的感觉瞬间弥漫整个味蕾。


因为外形长得像螃蟹外壳,色如蟹黄,又叫“蟹壳黄烧饼”。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之家乡的味道》中就有关于黄山蟹壳黄烧饼的介绍,是明清徽商文明的产物,也是徽州人对每年数百万游客的馈赠。


700年历史传承,帝王亲赐名号

黄山烧饼别名“救驾贡饼”、“皇印烧饼”、“蟹壳黄烧饼”,这中间还有几个典故。

相传1357年,朱元璋避难来到徽州一农家,饥饿难当。这家主人便拿出平日爱吃的烧饼给朱元璋充饥,吃的他是满口生香,大为赞赏。


次年称帝时,没忘这农户的救命之恩,说救驾有功,就册封为救驾贡饼。

乾隆皇帝和黄山烧饼也有一段故事。

当年,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由清代著名“两淮八大总商”之首张罗接待,即以“江春大接驾”研制的烧饼招待。


其外层酥脆,内滋润鲜香,嚼之异香可口,令舟马劳顿的乾隆顿感身心舒畅,精神倍增,深为喜爱,并欣然御赐名“皇印烧饼”,比之于随身皇印,予以最崇高的褒赏。


严选优质食材

烧饼所采用的材料来源于本土农家,山里的梅干菜,晒足了阳光,喝饱了大山深处的雨水和露珠;农户放养的黑猪,天天在山上跑,长出来的猪肉肉质紧实,有嚼劲。


梅干菜是本地农户在山里种的,比及成熟的时候每天起早贪黑、奔走风尘进山去收集。回来后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充分接收光照。把上面的水汽全都晒的干干的,这样子的梅干菜做起来饼,才好吃。


梅干菜必然精选洗干净、晒的干干的那种,没有洗干净的梅干菜上嘴的口感太软糯,烂烂的化不开,是做饼师傅严格禁止采用的。


烧饼里面的猪肉,是皖南山区特有的农家黑猪,全部谷饲散养长大,整天在山上山下满世界的跑,这样的猪肉吃起来肉质细嫩、紧实,肥而不腻。

制作考究,给你最纯真的味道

黄山烧饼的制作是 一个繁复的过程。别看小小的一个烧饼,前前后后却要经过大概十几道工序,并且每一步都很讲究。

你吃到的每一个烧饼,都是经过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馅、收口、擀饼、刷饴、撒芝麻、烘烤等10余道工序,才制作完成的。


烤香的肉丁释放出油脂,渗入菜丁之中,滋养着梅干菜。为了保留烧饼的传统滋味,师傅们并不会做过多的调味,所用的调料只有盐和菜籽油,再进行包馅、收口、擀饼刷饴、撒麻。


烘烤在炉中进行,内燃木炭,将饼胚贴于炉的内壁,经烘烤、焖烘及将炉火退净后再焙烤,烧饼饼皮水分蒸干,酥皮层次分明,开始由白到黄,再局部焦黄。


终于,火候到了,用火钳轻轻一夹,经过炭火的焙烤,那形如螃蟹背壳,色如蟹黄的烧饼就溢着香气出炉了。


烧饼里没有防腐剂,这是因为烧饼的烘烤时间长,水分大多蒸发,不易变质。

放置于常温23℃的室内,避免阳光直射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留30天呢。


来源:皖南派


作者:黄山文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味:皇上都爱吃的黄山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