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3-5 09:54:22

徽州府衙

徽州”之名始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徽州府”建于元末明初。隋义宁年间(617-618年),越国公汪华即迁于此。


宋绍熙年间(1191-1194),州衙毁于大火,随后重建。明初,卫国公邓愈改为行枢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府治。之后,正统、崇祯曾两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约在道光末年,至今仍保存着二堂。2009年, 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的明清徽派徽州府衙--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对徽州府衙进行了修复。徽州府衙总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徽州府衙现场看到了,徽州府衙的南谯楼、仪门、正堂、二堂、知府廨组群等主体建筑,已全部据史料按明清府衙建筑格局恢复,包括照墙、左侧钟楼、承宣坊、左侧旌善亭以及右侧申明亭等,情景再现了明代府衙“规模宏敞,面势雄正”的旧貌。   




   据考证,歙县古称新安,后改歙州。歙县自秦建制以来,历为郡、州、路、府所在地,是古徽州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徽州府建置于公元888年,辖歙县、黟县、绩溪、休宁、祁门、婺源六县,它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被史学界并称作当今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其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徽州府衙是古徽州府的象征,其府衙历经数次扩建,到明代中期达到格局最完整、规划最恢弘的历史时期,在建筑、史学界素有“徽州故宫”之称。但在上世纪的1980年为建人民政府大楼而拆除,仅仅保留了二堂的一小部分。2009年4月启动修复徽州府衙。府衙历史地段位于歙县城区的核心地带,是《歙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四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依据专家评审通过的《徽州府衙设计方案》,徽州府衙修复参照明弘治《徽州府志》所载的《府治公廨图》。项目建设范围约为2.4公顷,总投资2亿元。徽州府衙在原址修复后,以中轴线式布局,把古城的城墙、牌坊、谯楼、钟楼等连成线,赋予丰富的徽州民俗表演,使古城的徽文化元素更为原汁原味。


徽州府衙有南谯楼、仪门、正堂院落、后堂院落和廨舍院落五大组群。“知府断案”的正堂,是徽州府衙的主体,按清代形制恢复,还恢复府衙仪门、息民亭和戒石碑亭等。修复后的徽州府衙,是以府衙建筑群依中轴线而成,和故宫一样。在这个建筑空间里,“照壁、承宣坊-旌善亭、申明亭-南谯楼、中心广场-仪门-戒石碑亭-正堂-后堂-宅门-宅前堂-宅后堂-清心阁”等依次而落。核心轴线把各个半开放型小广场串连起来,府衙空间外观古朴、大气而错落有致。


   同时在徽州府衙区域内还拟建徽州历史主题博物馆,包括徽州名人馆、地方历史馆、徽州书画馆、徽州传统工艺馆、徽州民俗馆等。主题展馆和府衙建筑为载体,展示徽文化,包括以府衙文化为核心的徽州历史、徽学、徽州民俗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州府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