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几分裤 发表于 2024-3-11 20:19:25

初秋走皖南赏古徽州之三:西递村

2000年在“皖南古村落”项下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一共有两个村子,一个是上集看过的宏村;另一个是本集要看的西递村。西递村也是在黟县,除了和宏村同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还和宏村同一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一同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和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它比宏村还多一个名头,叫做世界“最佳旅游村庄(Best Tourism Villages)”。这是联合国帐下的国际旅游组织(UNWTO)颁发的,有别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世界文化遗产。目前,中国有八个村庄入选“最佳旅游村庄”,是各国中最多的。古徽州一府六县中还有婺源篁岭村入选“最佳旅游村庄”,它现在属于江西省。
西递村离宏村不远,不到20公里路,开车半个小时。因此,去看徽州古村落通常都是两个村子一起看,很可以一天看遍。西递村虽然没有宏村规模大,村口的文保碑还是要有的。


西递村的历史要比宏村早差不多一百年,它是初建于北宋仁宗赵祯(念赵真)的皇祐年间,距今差不多一千年。
据传,北宋皇祐年间(公元1050年),婺源县衙有一个公人叫胡仕良,他某日因公出差要去金陵应天府。这个胡仕良大概就是县衙里的捕快之流,他出的那个差估计就是押解婺源“武松”去应天府大牢。途中一日向晚,胡仕良一行几人路过一座黑松林,林边有一个西递铺,他们便在此宿(su)了一宿(xiu)。西递铺的那个“铺”是铺递所的意思,就是古代的驿站。翌日天明,烧汤洗漱毕,一行人各吃了两个炊饼,又继续向金陵进发。这胡仕良发现此地风水甚好,四面环山,有水西去,他便把这西递铺暗记于心。到金陵应天府交了公差,胡仕良回到婺源,却把全家迁到了这个西递铺旁边,搭起了房子过活。这是西递村历史的起头处。
这胡仕良的祖上向前数,虽然数不到西周,却可以数到晚唐。说他家始祖是唐昭宗李晔(念李夜)的儿子,还是嫡出。天祐元年(公元904年),这李晔正被朱温挟持从长安迁都洛阳,何皇后于途中生下一子。为防此子被朱温坏了,何皇后就把孩子用御衣裹上让金紫光禄大夫胡清抱回婺源老家抚养,欲待铲除朱温后再接回宫里。没成想李晔和何皇后却先后被那朱温铲除,连宫都丢了,被朱温占了做后梁皇宫。当然,这皇子也就流落民间成了胡清家儿子。
为避祸乱,胡清给小皇子改姓胡,名昌翼,字宏远,养在乡间,识字读书。后唐庄宗李存勖(念李存续)的同光三年(公元925年),胡昌翼考中了明经科第二名。唐代朝廷选拔人才除了进士科,还有明经科和其它科,明经意为明习儒家经典。后唐沿用此制,进士科取材往往不及其它诸科多,这是后唐科举特点。胡清见胡昌翼已成才,就把他的身世告诉了他。胡昌翼痛哭一场后决定放弃功名,囿于乡中开馆授学。那馆叫做明经书院,很快便有了名气,还曾得朱熹为其题字“明经学校,诗礼人家”。从此,胡昌翼自任婺源明经胡氏始祖,认胡清为义祖,决定后代永不复宗李姓。
其实,胡姓始祖向上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武王灭商后分封天下,宗室、伐纣功臣和先贤后代得封诸侯。武王立周同伙中有虞舜后代妫满(念归满),武王将长女大姬嫁其为妻,并封地陈国。妫满死后被封谥号胡公,史称陈胡公,妫姓陈氏,名满,字少汤。陈胡公后裔多姓陈,他是中华陈姓始祖。上次去看广州陈家祠,岭南陈家即认陈胡公妫满为其始祖。陈胡公后裔其中一支取了“胡”为姓,也认妫满为其始祖。还有说胡氏始祖是武王封的胡国公姬叔贠(念姬淑云),你看他姓姬,应是武王宗室。姬叔贠后代即以国名为姓,姬叔贠是他们的始祖。
胡昌翼本不姓胡,所以他往上既数不到妫满,也数不到姬叔贠,他就是空降的胡氏。前面说初建西递村的胡仕良即是胡昌翼的壬派五世孙,迁至西递铺重打锣鼓另开张,新编明经壬派胡氏宗谱。这是说的西递村民渊源所来。
西递村实在偏僻,胡仕良迁来之后又是七代单传,因此,它在宋代一直发展不大。直到明代,英宗朱祁镇北伐瓦剌部失利,皇位被弟弟朱祁钰代理,新开了一个景泰年。新皇上位,忙着防止老皇回归,明经胡家趁此机会把西递村搞起了扩大化。成化年间,胡仕亨家大娃娶了三房太太,生了九子,一下子就人丁兴旺了。到清代乾隆年间,西递村达到鼎盛时期,盖起了不少坚固耐用的大屋。我们现在看到的西递村,很多大宅都是明清这段时期的,有一百多座呐。因此,西递村称作“古建筑群”。
西递村口也有一片大水,村中胡氏称其明经湖。水边是村里新起的楼,当然是做住店赚钱的,也象征最初的西递铺。虽是新房,仍循粉墙黛瓦之制。


西递铺门前即是村里的广场。它不是位于村子中央,而是在村口,这也是经典布局之一。广场后面是过去西递村最大的明经祠,现在是重建的客栈。


广场中央有一座坐东朝西的石牌坊。


这是标准的仿木石刻牌坊,功德牌坊。它和我们在宏村汪氏宗祠看到的那座牌坊门楼一样,也是四柱五楼,上面也是仿木斗拱抬梁单檐庑殿顶。明间檐下有石刻“恩荣”额匾,说明这是皇上御准的牌坊。下额枋垫板上写着“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胡文光”。这是说胡文光明嘉靖三十四年登进士第,并曾升授奉直大夫。奉直大夫就是个从五品虚名,没有实职。西面是正面,明间额石上写着“胶州刺史”,额石背面写着“荆藩首相”。明代没有刺史一职,只是知州的别称。
胡文光在胶州知州任上政绩卓著,后升迁荆王府任四品长史。明朝第一代荆王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六子朱瞻堈(念朱瞻钢),谥号荆宪王。胡文光任荆王府长史时,荆王是朱常泴(念朱常冠),谥号荆康王。这是第八代荆王,藩地在古蕲州(念奇州),现在湖北黄冈蕲春县。王府长史是王府中的总管,王爷幼小时,长史可代行王府事务。王府长史即是王爷府中最高位的辅臣,别称藩王首相。
这西递出身的胡文光嘉靖年入仕,历经隆庆朝直至万历朝,也算是三朝老臣,老四品。因其为官清廉勤勉,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皇上恩准退休回乡的胡文光在西递村口建了这座功德牌坊。牌坊上写下了压缩版的胡文光简历:嘉靖三十四年进士,曾任胶州知州,后任荆王府长史,升授奉直大夫。能在村口立功德牌坊,胡文光是西递胡氏史上最牛的官人了,比宏村的那些官人都厉害。
西递村里遍布蛛网街巷。


如何区分街巷?上图中宽可行车,且有水圳相配的便可称作街。下图这样逼仄仅容一人一犬的,就只堪称巷。


而且,你可以发现,这西递村没有宏村那发达的给排水(念几排水)网络,小巷两边是干的。
西递人民每日就像下图这样在这些街巷中行走。看他们的背影,不知是出去讨生活的,还是挣了钱回家交柜上的。


这样的小街巷里也会住着大户人家。


你看,他家宅门有青石门框和砖雕门楼,所以我说是大户人家。看看他的门楼。


门楼虽不十分华丽,砖雕可是相当精致。进去看看正房。


正房是客厅,后金枋上挂“瑞玉庭”横匾。金枋下装背屏,屏上挂水墨山水画,两边是一副家训联:守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背屏前摆条案、方桌、太师椅。条案上中间有一架广作钟和一对仿官窑五彩瓷帽筒,仅做摆设,这个位置肯定挂不了帽子。两边还有一架镜心插屏和一座仿康熙款霁红釉荸荠瓶。这是徽派民居正堂的典型布置,中堂字画,条案摆座钟、一对帽筒、插屏和花瓶。看看下面这是桃李园后院正堂。


粉彩瓷帽筒,大理石插屏和仿康熙款青花莱菔瓶。看看下面这是惇仁堂正堂,也是这个布置。


大户人家除了正堂条案上的诸般摆设,还要有其它靓瓷奇石陈列。看看这座奇石,在其外皮上雕刻一条舟一座桥,几树青枝掩玉楼。这是徽州歙石雕。


很有文人乘舟出游之意吧?且吟:驾舟掠徽林,小泊清溪门。丹碧气成霞,楼疏何郁盘。淡红小梅花,暗香媚山栾。他年携钓竿,来傍胡郎滩。
还要有瓶瓶罐罐,都摆在书架上。


古时这样的书架是摆放线装书的。你看,书架上虽无书,圆几上却是有砚的。书架上的瓷器是买来的,桌上的砚台是打算卖出的,歙砚。
正堂明次间之间不是夹纱隔扇,那隔扇上是雕漆格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看那落款是号称樵谷钝夫的黄元治,清初书法家,西递附近黄村人。黄元治在外做知府时在府衙里种菜吃,被人称作青菜太守。
看看这家,青石门框,砖雕门楼,门外是有八字影壁的,而且影壁下有上马石。这是清道光年间曾任开封知府的胡文照家宅第。


徽派民居正面都有高高的院墙,比北方民居院墙高得多。徽派宅门全都是随墙门,而北方宅门各式各样,有广亮大门、垂花门、蛮子门等等。徽派民居和北方民居都有的是门前八字影壁,但仅限大户人家。八字影壁的作用是扩大门前空间,就像上面这座宅门这样。
下面这家更牛,砖雕垂花门楼。门前不仅有上马石,而且是有报鼓石门饰。


这是胡文照家西园。你别看宏村和西递村都有这种砖雕垂花门楼,可走遍两村并未见一座垂花门。可能村里人家没有恁大宅院吧?徽派建筑的前后院不是用院墙和内宅门分隔,而是用穿堂屋分隔。徽派院落前后院内是天井,北方则是庭院。所以,即使在徽州府衙后宅,也没有一座垂花门。你如果走去山西平遥古城参观,随处都可见随墙门上有一座漂亮的真正垂花门楼,都是晋派的里坊门。
胡文照家既然有西园,那就一定还有东园呗。东园之门很低调。


拱券门上有砖雕门楼,门楼下是一块捲书门匾,上题“东园”,是园主胡文照所书。其上还有胡文照自作题跋一阕。门楼之上有一个很特殊的漏窗,门楼之上装这么一扇漏窗在徽派建筑甚至中式建筑中都十分罕见。西方哥特式建筑的门楣之上必须有这么一扇漏窗,那是叫做玫瑰窗。东园的这扇漏窗是扇形的,窗框内是砖雕的两个菱形套在一起。两个菱形套在一起在中国古典美术造型中叫做方胜形。方胜最初是首饰的一种式样,后来逐渐应用到各处。
东园建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这个时候还没有大规模的西风东渐,都是东风西渐,中国的各种奢侈品大规模输出西方。从明代开始就有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活动,那时的传教活动规模并不大,主要是忽悠皇上,混一张通行证各处宣扬上帝,最早是在远离京城的粤地乡下。中国第一座教堂是在广东肇庆,叫做仙花寺,住持是洋和尚利玛窦,建于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西风东渐成气候是在清中期以后,徽州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建于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是一座被徽派艺术严重同化了的新哥特式教堂,正立面上有被歪曲了的玫瑰窗。胡文照建东园的时候,京城已有四座教堂,其中最早的宣武门教堂(南堂)是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
胡文照进京赴考时,应该见过京城中的教堂,那都已是清早期改建以后的了,其中的西什库教堂(北堂)依旧是哥特式教堂,正立面上有典型的大玫瑰窗。胡文照建东园时很有可能借鉴了西方建筑元素,但他身上那个徽派艺术的傲骨对玫瑰窗肯定相当不齿,便仅肖其意在东园门楼之上装了这么个扇形漏窗。还有那座拱券门,在徽派建筑中也是很另类的,没准儿也是从洋和尚庙学来的。这是我以己之智度古人心肠,当否另论。
除了正立面门楼之上的扇形漏窗,西园和东园里还有各种花式的砖雕漏窗。看看下面这个,叫做松石图石刻漏窗。


西递村地皮是战略物资,十分稀缺,即使史上大款宅中也鲜有园林。看看西园中的微型园林。


叠石置景。


竹兰跃然。


上面那块“西递”村碑早年是立在村口的,不知何时丢失,又不知何时重现。村口已有文保碑,这块老碑就移至此西园内。
村中心通常都是祭祖的地方,胡氏宗祠就坐北朝南建在这里。


门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其实它是朝南的前山墙外搭了一座门殿。门殿正立面做成了四柱三楼的木牌楼,灰瓦单檐歇山顶,很是威严。你看那三根冬瓜梁,硕大无比。据载,此宗祠最初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四百多年。它开始是叫做敬爱堂,后由明经胡氏十四世祖胡仕亨的仨儿子改造成宗族祠堂。看看祠堂前山墙上的额匾。


转过门口的屏风是一个宽大的天井。


天井后正堂就是胡氏宗祠宽大的享殿。




享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后有檐廊。正面不设门窗,就是一座敞轩。它的开间非常大,所以殿内空间就非常大。像徽州府衙大堂一样,这座享殿是有减柱的穿斗梁结构,明间两榀梁架减去了中柱。殿内拆除了背屏和所有祭祀案台,显得非常空旷,而且一眼就可以穿过后门看到后院的寝殿。
看看寝殿。


明间是粗大的冬瓜梁丝瓜柱。往上一看,这寝殿是装了天花板的。


除非有特殊原因,徽派建筑屋顶通常都是彻上明造的,这在南方有利于通风,避免梁架腐朽没落。这里的天花板只能是上面有二楼,天井太小,在院子里不容易发现二楼。
上前看看寝殿祖先神位。


祭案上摆着三座牌位,中间是明经胡氏始祖胡昌翼,他的左手昭位是明经胡氏义祖胡清,右手穆位是迁来西递的壬派西递始祖胡仕良。祭位上挂“百代蒸尝”横匾,蒸尝本指春秋二祭,后意一年四祭。大概就是将猪首蒸熟给祖宗尝之意,古人有“春秋蒸尝,昭穆无列”之句。这胡氏寝殿有点特殊,它是二层楼。始祖胡昌翼带一昭一穆三座牌位在楼下,随后各代先人牌位都在二楼。二楼目前不开放。
像宏村一样,西递也要寻一古代文人字词为己点赞。东庑廊上就挂着这么一幅字。


这是明成化年间文学家程敏政的一首七律诗,乃为胡昌翼在婺源创建的明经书院所题。因程公实乃徽州人士,西递胡家便将其咏明经诗句抄录于此,算是古人给明经胡氏的好评诗句:“书藏不说几青箱,堂构还同旧墨庄。一日衣冠重步武,百年林壑倍生光。身传古学惟师孟,谱摘遗宗本自唐。流荫满庭应未已,春风乔木正苍苍”。
西递村里除了有胡氏宗祠,还有一座重要的祠堂叫做追慕堂。追慕堂建于清乾隆末年,布局和敬爱堂一样,就是规模小一些。看看门殿的穿斗梁和船篷顶,近年有修葺。


门前有巨大的石报鼓,它就是门饰,不是门墩。


门扇上有之前没能看全的徽州彩绘,相当完整。


进了门这一圈不能叫抄手游廊,而是叫庑廊,中间是天井。门内当然要有屏。


屏后写着明经胡氏家史,长篇大论,虽是好话,可没人有耐心看。你看天井中间有石头围起的圈,中间有一口水缸。这口缸下面是一个井台,其下是本院的蓄水池。石头圈里有孔,四周屋顶上流下来的雨水汇集在天井中,然后存入下面的蓄水池。看当地屋顶前后坡长度可以判断此地降雨多寡。徽州建筑屋顶前后坡一样长,说明此地降雨量正合适。岭南建筑屋顶多有外坡长内坡短,说明那里降雨很多,所以屋顶外坡长可以把雨水多向院外排。到山西可见晋派建筑屋顶多是內坡长外坡短,说明黄土高原雨水少,要把屋顶的雨水多往院内聚,然后存入地下蓄水池。
追慕堂的前院享殿也是一座敞轩,内部布置都被撤除了,建筑结构看上去还是乾隆年间原作。


享殿虽无屏案桌椅,两侧山墙上倒是挂了一些字画。看看这个。


这是明经始祖胡昌翼往下各支族谱的谱序。长子胡延政北宋初期开宝年间当上了徽州绩溪县令,便举家迁往绩溪,建村称胡里。这一支史上做官者少,多是经商或做学问,胡雪岩即是这一支的;徽墨老字号胡开文和学者胡适也是这一支的,这一支在绩溪称作明经胡氏。绩溪还有其它胡氏家族,出过不少官人,但那都不是明经胡氏后人。胡昌翼次子胡延宾曾做过宣州刺史,后居歙县。这一支的家谱被洪水冲走,导致失传,后人就算是消散了。胡昌翼三子胡延臻世居婺源,守明经书院授学为生,出过一些经学专家。迁来西递村的胡仕良即是这一支,算是胡延臻的重孙子。
这种字画不算稀奇,稀奇的是下面这个。


一眼看上去这是两幅徽州石刻浅浮雕壁画,画幅相当大。歙砚有大尺寸的巨砚,但是这么大尺寸的歙石还真是让我吃惊。上前看个仔细,原来是木刻刷了一道黑漆,蒙事儿的!虽有假,这么大的木刻壁画也是稀罕物了。
享殿虽然是空的,后面的寝殿里应该还有祖宗牌位吧?进去看看。寝殿中有很正规的神龛寝室,神龛里不是供的祖宗牌位,而是一座木胎彩绘雕像。


纳尼!这位胡氏先祖居然穿黄袍!脚下还有一块双龙戏珠匾?这肯定是皇帝雕像呀。是哪位皇帝呢?和明经胡氏有关的只能是唐朝皇帝,是唐昭宗李晔吗?为了解余惑,神龛侧墙上挂了训令,上面有“皇帝之宝”玺印。


原来这是李晔的先人李世民。李世民不是李晔的祖,而是他的宗。李晔的祖是唐高祖李渊,李世民是唐太宗。明经胡氏始祖胡昌翼虽然有令在先,说是永不复宗李姓;但这追慕堂主还是忘不了自己有唐皇血统。这追慕堂是壬派明经胡氏二十四世祖胡贯三所建,看来他对自己的李家血统还是念念不忘。这座寝殿里并无胡氏先人牌位,却挂着秦王李世民手下的文臣武将画像,就是凌烟阁英豪们。


西递村里过去有不少祠堂,保留到现在的已经不多。看看下面这座辉公祠前脸儿。


正立面居然也是一座四柱五楼石牌坊门楼,而且是有“恩荣”匾的。虽然并不十分花哨,可是那上面的石雕装饰也是相当精细的。前面说明经胡氏十四世祖胡仕亨大娃廷俊生有九子,辉公祠是其第三子家祠堂。
看看下面这座门楼。


七哲祠,为纪念宋、元时期明经胡氏七位著名的儒学家而建,其中包括壬派胡斗元和胡炳文。此祠现在就剩下这座门楼了。门楼下横枋两端挂着的不是垂花,那是雀替。
徽派民居非常看重门楼,但凡有点儿钱就要装一个好看的砖雕门楼,说是“千金门楼四两屋”。看看下面这家,这是旷古斋。


找一座屋看看。这是大夫第(不念代夫弟)的前院正堂。虽说是“四两屋”,可那不是白银四两,而是黄金四两。


大夫第是胡文煦家祖宅,建于清康熙年间。此君康熙年间曾做过几任知府,授朝议大夫,因此在宅门增刻“大夫第”字样。门外介绍言胡文煦被授朝列大夫,这是讹传。朝列大夫是文官职称,并无职务,清朝已经取消此称。清朝知府是从四品,从四品官员全都授朝议大夫。
虽是年代久远,可是此宅风韵犹存。这是徽派民居典型的敞轩正堂,二层栏板和一层横披到处都是精美的木雕,一层梁托和穿梁端头也都有。它明间的冬瓜梁也很粗壮,但上面并无戏剧化的木雕。你看它次间木槛墙下,一边是一架盥洗台;另一边是一架梳妆台,相当款式。背屏上挂着一副楹联:得山水情其人多寿;饶诗书气有子必贤。楹联旁边挂着宅中某代女主人玉照。看上去此宅中现在仍有胡人居住,各种过日子用品随处摆放。这至少说明两件事:其一是胡文煦子孙兴旺;其二是胡文煦做官还行,至少没有因罪抄没家产。看看宅中的生活气息。


成筐的鸡蛋和成堆的窝瓜上,盖着一架清式罗汉床,上面布满精美的木刻。说到徽州木雕,西递村不仅有梁上的建筑木雕,还有梁下的美术木雕。


徽州木雕各种木材都可以雕,建筑上多用银杏和松柏。徽州木雕也做小品,那就可以用各种硬木。


徽州木雕也像徽派建筑一样到处传播,上面这样的木雕会不会让你想起大名鼎鼎的黄杨木雕?
一路走去,信马由缰,两边张望,四处梭巡。村级广场设在了村口,村里就只能有几处微型广场了。


徽派民居典型正立面是一门二窗,看看下面这座宅门正立面。


门楼两侧的小窗是门廊之窗,门框两侧的大窗是倒座房之窗。那门楼上的砖雕非常精美,额石上过去是有字的,这家在史上肯定也是大户。现在日子过得有点降阶了,门口那堆红薯说明了宅中人家的伙食情况。
看看这家,还留有上个年代火红的印记。


傍晚,走在石板小巷中,见暮色挂满粉墙。


女孩儿把最后一抹重彩涂上画板。


中国古代素有“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之说。宏村和西递村都是这种宗族自治的村落,一村一姓,几近氏族部落。古徽州这些宗族村落行政上是互相独立的,文化上却是统一的。西递村完整地保留了古徽州民居风貌,宅院布局都是围绕天井搭建堂屋厢房,建筑形式都是粉墙黛瓦穿梁翘角,装饰风格都是砖雕门楼木雕刻花。西递村虽比宏村规模稍小,却更显古朴自然。若躲开旺季汹涌的客流,在村中石板路上慢慢闲逛,那是非常惬意的。要是再推开一扇虚掩的宅门,向主人讨一碗清茶,坐在小竹椅上听听老人徽州话给你讲讲过去的故事,是不是恰似乘舟偶入桃花源?只不过村人绝不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出来虽是炊烟升起时,却不闻烟火气。再回首,正是:
红尘滚滚行天上,暮色苍苍照粉墙。
青石小巷蜿蜒处,百年老屋半宅空。
不见老树落晚鸦,只闻昏街吠柴犬。
千年徽村犹半新,却向胡家桑梓间。

作者:看北京看中国看世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秋走皖南赏古徽州之三:西递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