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都峰“险爬”记
“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天都峰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古称“群仙所都”,以奇、秀、险名扬海表里。这次来黄山,天都峰自然是要爬的。匆匆与迎客松合过影,我们一行便顺着螺旋梯道下行。穿过文殊洞,过完一线天,在蒲团石跟前,我们看到石壁上的“别有天”“不雅观止”等石刻。我想,这“不雅观止”是意味深长的,既赞赏自然景不雅观,又隐含无路可寻之意。
遥望险峭雄奇的峰峦,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对面天都峰上的天梯,好似一条长线自天垂下,嵌刻在崖缝里。遥望那些缓缓直上直下的游人,我的心真为他们捏着一把汗。下到谷底时,几近垂直的天都峰“鸟道”已在跟前,见证勇气的时刻就从这里开始了。带着惊险和惊喜,我们不寒而栗地一级一级缓缓向上。
我登临过不少山峰,却在此时深刻领悟到“爬”的真正之意。比起天都峰,以前上山都不能说是“爬”——那些游客如一只只猴子,手脚并用起来。几个返程的游客,屁股似乎快贴到了台阶,半蹲着向下行走。爬了几个台阶,他们便坐下稍稍缓口气,又接着挪移身子,只是动作迟缓,早已失去了“猴子”的灵巧。
刚开始,我让本身的双手闲着,只用脚来丈量这些陡峭的道路。当我爬上一些台阶,回转身子向下探望时,真有飘在悬梯上的胆战心惊之感。我急忙回转身,手也不敢闲着,紧紧抓着旁侧的绳索,小心向上攀爬。爬了不少台阶后,额头的汗渐渐多了,也有了累的感觉,便在道旁平台小憩。透过绿树丛,遥看那升腾着的雾气,紧张的心便有了说不出的惬意。
有人吟咏起唐代诗僧岛云的《登天都峰》:“盘空千万仞,险若上丹梯。迥入天都里,回看鸟道低。”据说,岛云是第一个爬上天都峰的,那时还未开凿出这一级级台阶,爬天都峰的难度自然可想而知。徐霞客游历黄山要爬天都峰,本地庵僧劝他说:“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徐霞客拒绝了这个建议,毅然在午后至天都峰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比起古人,我们爬天都峰时有了这一级级台阶,真是轻松了不少。
在随后的攀爬中,我的底气足了,过程也顺畅了不少。爬过千余级台阶后,“鲫鱼背”景点便出现在眼里。踩着“鲫鱼”的背,双眼凝视前方,紧拽着两旁的绳索,一步一步挪移着,在徐徐凉风中终于爬过了“鲫鱼背”,一种无以言表的兴奋从心底奔涌而出。放开喉咙,我尽情呼喊着,身旁的游人也随之附和。前行数米便来到“天都绝顶”石碑前,在旁边石壁上还看到“登峰造极”的石刻,我想这是对每个爬上天都峰游客的最好奖赏了。
其实,上山容易下山难。上山让我汗流浃背,下山的惊险更让我冒了不少虚汗。天都峰留给我的不仅是丰姿卓绝的美,还为我补上了“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难忘一课。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歙县三阳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4年07月03日第16版
作者:洪 波
作者:中国教育新闻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