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古巷的书生灯(城市系列·西递村)
在皖南的青山绿水之间,坐落着一个古的徽州村落——西递。村子依山傍水,四周被群山环抱,小溪穿村而过,粉墙黛瓦的民居与青石板路交织成一幅恬静的画卷。独具特色的马头墙凹凸错落,如同一首凝固的诗,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近千年的风雨洗礼赋予了这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关于这个村庄的一个古老传说,却在岁月流转中愈加动人心弦。相传清朝乾隆年间,西递出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书生,姓胡,人称胡秀才。他七岁能文,十岁名扬乡里,十六岁便考中了秀才。但因家境贫寒,胡家无力支撑他继续上京赶考。于是,他每日在村中私塾教书,把考取功名的愿望暂时压在心底。
西递村里的巷子,不论白日还是夜晚,总透着一种静谧的气息。一天,胡秀才在村后的祠堂读书时,忽然发现旁边石壁上凿刻着几行小篆字。他细细辨认,那是古徽州人留下的石刻,讲述了一盏名为“书生灯”的传说。
据说,这盏灯是徽州士子们祖先流传下来的宝物,其灯火能让人文思如泉、才气倍增,但只有胸怀乡梓、心存正义之人才能点亮它。因此,这“书生灯”也成了村子里无数怀才之士的梦想。
胡秀才看着那石刻,未能尽信,却在心中生起了一丝好奇。他细细探访村中的老人,偶然听闻,这盏灯似乎藏在离村不远的云舍溪畔,隐匿在百年前塌毁的文昌阁遗址下。但那里终年被淤泥掩盖,少有人问津。
几年过去了,胡秀才始终将这故事埋在心底。直到乾隆二十一年的一场大旱,村后的溪水枯竭,淤泥表露无遗。一日清晨,几名村民发现了什么,匆匆跑来报信:“胡秀才,那文昌阁的废址子露出来了!”
胡秀才闻讯,带着木锹急忙赶去。经过几个时辰的挖掘,果然在废址下一只青铜灯被抬了起来。灯体锈迹斑斑,却通体玲珑,灯芯部分还嵌着一颗拇指大的玛瑙珠。
当晚,村里人在祠堂齐聚。胡秀才以虔诚之心点亮油灯时,奇怪的事发生了——灯光蜿蜒而起,将整个村子的牌坊、祠堂照得如白天般明亮。而这光,竟然在村口漆黑的青石路上投映出了四个古篆大字:“为民修身”。
胡秀才看着灯上的字,仿佛明白了什么。他决定收拾行囊,上京应试,不再因为眼下的困窘而止步。他对乡亲们说:“这盏灯,不是赐才的,不外提醒我等士子:为学成才,先修身正心;为国为民,方不负乡梓。”
多年后,胡秀才果然金榜题名,但朝廷未任命他为高官。他选择回到西递,修桥铺路,教书育人,将西递打造成了徽商寻根望族之地。
如今的西递,尽管早已不复当年的古朴纯净,但巷子里的青石板仍旧深刻着岁月的痕迹,而“书生灯”的传说也成了徽州人对书香之气的向往。每当夜色降临,村子里的灯笼次第点亮,灯影映在粉墙上,仿佛那盏书生灯,依旧在静静地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徽州村落。
作者:Sunya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