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请登录
立即注册
首页
Portal
论坛
BBS
关于我们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每日签到
当前位置:
»
论坛
›
记忆徽州
›
徽州风采
›
斗山街
收藏
0
回复
查看:
27
|
回复:
0
斗山街
admin
admin
当前离线
积分
155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4-3-6 13:39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8
主题
23
回帖
155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5
发消息
发表于 2024-3-5 09: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斗山街位于歙县城内,因依靠斗山得名,为文化历史名城一级保护区徽商故里枣斗山街,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建于明清时期的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盾牌坊一“叶氏卤节坊”等等,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向你娓娓讲述着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宛如再现戴望舒笔下的“雨巷”。
像所有的古巷一样,歙县的斗山街巷道隐藏着太多的幽暗凄迷。风韵跟渔梁老街的平静悠闲有着明显的区别。斗山街跟中山巷、打箍井街都是有名的古街巷。据说斗山街之名得于所依之山,因七丘相连,状如北斗七星排列,称为斗山。
那里徽商住宅成群连片,是一派明清的幽静。漫步其间,仿佛穿越历史的古道,同徽商进行心灵对话。斗山古街长约一华里,曲径通幽,一色的青石板路面。两边是鹅卵石镶嵌的图案,我专门问过管理员,说这些都是当年留下的,没人动过。从这些细碎之处就可以想象,徽商对生活的安排和打理是多么精致。
在这些幽深的巷道两边,就是徽商留下的老房子。老房子以天井为中心,内向封闭组合。那么多高大的马头墙摩肩接踵,挤得很近,却互相错落,互不压制。当地人说,这样的老房子是为了防盗,还有暗室生财的迷信。细细想想,可能跟徽商经常出外有关,高墙深庭,少了一份担忧。
徽商常年外出,同家人聚少离多。可以想象,每一次徽商外出,身后的妇孺都会是泪眼滂沱。徽商用辛苦赚来的银子构筑高高的马头墙,给留守的妇孺一点踏实的安慰。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个“重利轻别离”的理由。
从斗山街上遗存的官宅和民居来看,这里有着“以商养文,以文入仕,以仕拓商”的传统。一个很好的验证是:街上许姓徽商的家里,至今供奉着孔子画像。画像前面的客厅是教授孩子读书的地方。那里石凳石桌宛在,还有生机勃勃的桂花树守卫着。这是普通有钱的徽商家里最常见的场景吧,外面古巷幽寂,院内书声琅琅,桂树飘香。埋头读书的子孙,幸运从深宅大院走出的,又开始雄心勃勃的谋划更大的发家计划。其中最直接的表现是,建造更具气势的房屋,借以传承祖辈的叮咛。
斗山街上的杨氏建筑,就是一个典型的写照。杨氏先祖世代为官,住宅占地700平方,气派非凡。而那些没有谋取功名的徽商后代,只能在严格的营造法规下,利用种种隐喻的手法,暗示和期求四季平安和幸福吉祥。总之是各有各的法则。这样以来,斗山街就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它把徽商和官员的住宅和风格气度融为一身,却又互相辉映,互相补充,不能不说这是徽商文化巧妙的反映。住在这个古巷深宅里的徽商,当初各怀心事,然后又随岁月湮灭。只留下这样的旧物,让后来的人窥视和揣摩。
然而古街巷终究难以避免岁月的侵蚀啊,有的豪门富宅已成陋室空堂,但长街幽巷,依然深藏着古井回廊。一代徽商远去了,留下了这段璀璨的古巷,让有机会前来的人,了解这段苦涩又辉煌的历史。站在古巷的尽头,突然心生落寞。去的时候没赶上下雨。而这样的古巷是适合下雨天来感受的。
绵绵不断的细雨中,独自撑伞走过,然后驻足倾听,宛如有细碎的脚步声逐渐走近,又远去,一定会让人泛起无边的向往。好像徽商发黄的照片,在眼前飘来飘去。
斗山街有一个“岳飞饮马槽”。与当街而立的“许国石坊”、“四大豪宅”相比,“岳飞饮马槽”在街边墙角很不起眼,也不过就是几块石料砌边的一小方泉凼,边上有一块不大的石碑,上书“岳飞饮马槽”五个朱红阴文楷体字。
小小的“岳飞饮马槽”和那一小凼凉水,虽然印证的是近900年前的靖康之难、江南偏安和两宋风云,但在斗山街这当年明清徽商聚居地,却显得落寞和冷清。
南宋初年,抗金爱国名将岳飞从临安(今杭州)出发率部北上抗金,长途行军,途经徽州,抵达斗山街时,其战马饥渴难忍,驻步不前。就在此时,地下突然冒出一股清澈汩汩的泉水,战马引颈长饮,昂首长啸。百姓们闻岳家军来到徽州,纷纷携食夹道相迎。从此,这泉水永不枯竭,后人立碑以示纪念。关于“岳飞饮马槽”的传说,未必是空穴来风。因为把零星的史料连缀起来可以发现,绍兴三年,岳飞领镇南军承宣使诸衔,负责长江中下游江州至江陵一线防务。绍兴四年五月,岳家军从江州挥师第一次北伐。而此时岳飞在他的军事大后方的皖南,包括徽州歙县斗山街留下历史遗迹,当在情理之中。这有他写的《登池州翠微亭》《花桥》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战地抒情诗篇为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风味美食
底部导航
站点地图
百度地图
积分管理
我的权限
我的积分
积分规则
智币充值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管理团队
发展历程
安全保障
艺迪新品
全国服务热线:
9:00-16:00
400-8888-000
Copyright © 2001-2013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