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雨润西递 逢春更生机(纪实文学)
文/王家平(安徽)
2023年1月16日,人民日报社记者李俊杰、徐靖来西递采风,就“西递生态庇护,促进乡村旅游兴盛”话题采访了熟知村情的王家平,本着实事求是原则,王家平淡定自信的道出心中的感慨:“今日的优美环境得益于西递村在发展旅游之初,就把生态建设和环境庇护作为同一着重点来抓。”
“如今,西递1081公顷山场林木覆盖,树拥成荫,林相各异,季相分明,枝繁叶茂,一片生机。取得如此骄人的好成绩,离不开村 ‘两委 ’一班人的认真与执着与村民的配合,更离不开黟县人民政府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
事隔许久,王家平把与记者的交谈话语,自我复述一遍,又把这西递村几十年来发生的往事认真的疏理一下,一一幕幕清晰的村况原貌在王家平脑海里不竭涌现,且记忆犹新。
西递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古村落,自古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在飘摇岁月中挣扎起来的村民,又遇上生产队里粮食广种薄收的影响,温饱难求,生活在贫困线上。为了不败祖业,保住传下来的传世珍宝——古民居群,只得忍受艰辛,另寻生计。难以离乡离土的村民,不得不向山上想办法、打主意,寻找副业,用赚来的钱来弥补农业上造成的损失。
西递做副业,别无他路,只是烧石灰。大队里烧煤灰,生产队里烧柴灰。“石头烧石灰”演变成西递人解脱贫困的一条必经之路。烧柴灰必需要砍斫窑柴,虽说西递16000亩山场不算少,但9个生产队13只窑,每年要烧近百窑的石灰,按每窑300担窑柴计算,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加上长年累月的砍斫,更是一个天文数字。无度砍斫,致使山场千疮百孔,光山无茅,少有的一些松树,也是树梢上几枝松桠在大风中摇曳,半死不活的,满目疮痍。
1985年3月12日,西递第一次接待一个海外旅游线路考察团,他们都是各大旅行社的董事长、总经理,这个考察团是为日后有更多的外国友人来西递参不雅观旅游打前站的。县、乡、村三级领导亲自伴随。通过考察,贵宾们对西递精湛超群的明清古民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惊叹不已;也对景色宜人的山乡古村貌以及淳朴的民俗风情赞不停口。他们慕名而来,高兴而归,……为西递人之后开创旅游拉开了序幕,更坚定了西递人创办旅游的信心和决心。
数日后,与县长、乡长共同参与伴随海外嘉宾的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家平(作者)向村“两委”报告请示当时亲自接待外宾的具体盛况,分外激动。认为外宾给西递人点亮了开办乡村旅游的火候已到。但与会人员总觉得现在开办旅游为时过早,许多事情,并不是大家所说所想的那样如意。
村党支部书记唐茂林说:“用祖辈遗存下来的古民居创办旅游一事,曾在村“两委”会上多次提起。本身也熟思过,但也忧郁过、彷徨过,无从下手。通过这次接待外宾来看,为日后开办旅游奠定了基础,时机基本成熟。但美中不足的是沿途两旁光秃秃的山场,特别揪心。要大家集思广益,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1985年6月,村党支部、村委会把古民居如何开发,正式摆到议事日程中来抓。多次的村“两委”会、“两委”扩大会上讨论研究,大家都心潮澎湃,但在表决时,不是这儿有欠缺、就是那里有短板,不成急于求成。特别是以“光秃秃的山”相当难看,而打起退堂鼓。
“想都是问题,做就是答案。”1985年10月,村党支部、村委会再次召开村“两委”扩大会,要大家把开办旅游当成是目前迫在眉睫的事儿来抓,不能前怕狼后怕虎。认真做才是硬道理。要解放思想,为村民致富创造条件,为后代寻找生路。率先在县域内抢个先机。经过周密计划,最后表决,一致同意利用古民居来开办旅游。并要求村委会主任查春九向乡政府求助,哀告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就“西递光秃秃的山场如何绿化”等相关事宜召开研讨座谈会,帮手西递渡过难关。
一段时间内,有这么一句话,在村内反响很大:“游客还没进村,就看到公路两旁光秃秃的山,这哪行呢?”引起广大村民的共鸣,更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1985年冬至日,东源乡政府(西递镇前身)会议室里,聚集着县、乡、村一批领导干部和对林业有作为的专家,他们受西递村之邀,就“西递沿公路两旁山场绿化,展开急救办法”议题进行研讨和座谈,出谋献策。
时任县委书记张奇涛率林业部门专家亲自参加会议。他语重心长的剖析了西递山场的现状及造成的主要原因,认为沿途进入西递的两旁山场一片残景与恢宏的古民居以及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格格不入。留下的创伤,要与会人员同心合力办妥这件大事。提出“坚持生态环境庇护优先,再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要以较快的速度,将石山进坞——叶村小坞之间的西递8000亩山场尽快地绿化起来。
面对荒山秃岭的现状,身为县党委政府的第一把手,更是心急如焚。
提出方案:
一、利用今冬明春的冬闲时间,迅速发动广大村民拨山挖洞;
二、树种的安排和调运,要尽快联系;
三、资金缺口、人力不足问题,要创新思路,亟待解决;
四、栽下的树苗,后续办理要稳妥扎实……这些现实问题,如何解决,一一摆在参会人员的身上和脑子里。全场寂静。与会人员深感领导的意图和责任的重大。
参加会议的东源乡林业站站长叶季青,向县委书记提出建议,张书记谦和礼让,要求其大胆说出来。叶站长深入浅出的道出一番情理。若要8000亩山场较快的绿起来,又在近期初见成效,靠栽树速成绿荫,均难成祥。并指出:“大范围的栽树,若遇夏秋久晴无雨,天气炎热,树苗成活率极低,还会加速荒山的野草急速疯长,不单影响树苗生长,还会把刚成活的幼苗闭死,办理十分困难,加上资金的严重不足……”
对西递山场情有独钟的他认为:“要使这片山场较快的初见成效,只有封山育林。五年内,不准任何个人或集体上山砍柴烧石灰、烧砖瓦,让山上的乔灌幼树苗有好的生长环境空间……”
会议最终一致同意死封严守,达成决议。县委书记当即拍板,前五年的封山育林经费,由县财政部门每年拨款8000元,作为看山人员工资和封山育林方面的劳务支出。专款专用。从那时候(1986年春)起,西递村就把封山育林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封山育林领导小组人员由村“两委”组成,并划分区域,设置专人巡山。
五年的死封严守,不同树种的乔灌木小树苗长满山场,初见成效,县领导看到山场上一片春意,在第二个五年里,每年再拨4000元作经费,用于间伐去草,提林抚育。
就是这场标新立异的研讨座谈会,改变了西递地域内山场的命运。现在,“春季林丛山花烂漫,夏季满山青绿茂盛,秋季枫叶金黄流丹,冬季疏林清爽如画。”美景无限。
白驹过隙,岁月如梭。三十八个年头过去了,仰望那一片片青山如黛、层林尽染的林木,感慨万千……这并不是西递人的一时冲动和豪迈气概。而是需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来实现梦想。实际行动证明这一切,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如一,一抓到底,取得了丰硕成果。2014年9月,西递村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眼下,西递整个山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6%。
1986年春,西递党支部、村委会在抓好封山育林的同时,将村里走马楼、追慕堂等祠堂陆续回购,同时利用初春生产未正忙的时间里发动乡村干部、村民进行溪滩清淤,环境卫生整治及死角垃圾清理、祠堂补葺等一系列问题。是年10月,村口临时搭起了一个塑料僻屋,挂起了“西递旅游接待点”的牌子。10月18日正式开张,聘用了对西递历史概况有深度了解和深厚情感的村民胡星明、胡望达,退休干部胡嫁荪三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以及新兵江爱军为导游员,退休职工江松沂担任售票员,水到渠成,开创了中国农民办旅游的先河。
热心的导游员为使讲解词通俗易懂,费劲苦心,力争用最准确的导游用语让游客们能亲身体验到村民日常的传统生活,劳作方式的真实场景,更能让游客们仿佛体验到西递千百年来耕读传家的历史画卷,让他们深受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融情感。
西递人怀着一颗赤忱的心,迎开放先机,抢改革机遇,在艰难中起步,从白手起家。门票从贰角一张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现在。历经三十多年的逐渐发展,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围绕文化遗产和田园风光,走向一个美好的发展态势。现实版的“小桥、流水、人家,青山、绿水、景秀。”诗画般美景凸显呈现。一幅和谐净美的乡村画卷展示在世人眼前,实现了由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向旅游胜地转身。
“乡村生态好,旅游业态新。”西递村封山育林的初衷与持续,从一个侧面衬托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宿、客栈、酒店、超市、土菜馆、写生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孕育而生。西递村9个村民小组,2023年416户,人口1236人,劳动资源736人,有586个劳动力从事村内的各行各业办事,助推了西递家庭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西递村在庇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开发出更加丰富的旅游业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游客可以长时间、多角度、零距离,体验村民真实生活,满足寻找乡愁,体验民俗需求的休闲式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庇护、古民居群合法利用、非遗传承、农耕文化、写生研学……每年吸引百万游客前来参不雅观体验。
西递村这个曾经被遗忘的角落“通过探索文化遗产在庇护中,利用‘人、物、景’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把一个欠发达的村落,蝶变成国表里知名目的地。”2021年12月,西递村从75个国家174份申请中脱颖而出,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第三产业加速恢复,拉动村民经济动能持续增长。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012年的13273元增长到如今的近五万元。
现在的西递村,自然环境优美,乡土文化繁荣,旅游业态强劲,乡风文明淳朴,邻里和睦相处,村民生活富裕,一派欣欣向荣。
西递以文化旅游兴业兴村,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鞭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西递,现在是世界旅游打卡地,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离不开西递人的努力与奋斗。
展望未来,西递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必然会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
王家平,喜欢用文字记录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用写实的笔法还原历史风貌和地方传统文化,在乡土文化中寻找兴趣爱好和精神食粮,曾多次在地方丛刊、乡村杂志发表散文、纪实文章。
来源:黟县徽黄旅游集团
作者:黄山文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