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第二次来西递了。喜欢这里是不需要理由的。
西递,是一个与宏村齐名、同样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美誉的5A级古村落。西递古称西川,又名西溪,因地处原徽州府之西,北宋以前曾设古驿“铺地所”,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汇源桥汇聚,阔澜双引,皆向西流,故称西递。
西递四面环山,林木茂盛。东为杨梅岭,南是陆公山,西有屠公山,北为松树山。自然环境清新优雅,山水钟灵毓秀,自古有“桃花源里人家”之雅称。
同皖南许多古村落一样,西递村是一个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子孙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这处古代的驿站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村落,源自它的开村立业之祖胡士良的独具慧眼。
据《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载:明经胡氏昌翼,系唐昭宗李晔之子。公元904年3月,唐昭宗迫于朱温的威逼,迁洛阳途中经河南陕州生下此子,因朱温重握兵权恐发生意外,李晔有意将皇子藏匿民间。恰逢婺源人胡三在陕州做地方官,受托将皇子带回婺源考水村,筑庐隐居,养育皇子,易李姓为胡姓,取名昌翼。稍后,朱温对昭宗李晔全家大小二百余人“尽杀之”,唯独昌翼幸免一难,独存于世。随其养父胡三之胡姓,实为“唐太子明经胡”始祖。昌翼21岁中明经科第,金榜题名,养父胡三拿出皇子御衣,祥告其真实身世。当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后,为报胡氏之恩,坚持世代姓胡而不改回李姓。并决定终身不仕,耕读乡里,讲经于书院,怀古于幽谷,交游于僻壤,舒怀于高台,成了一位隐居洞谷之间的著名学者。
蓦地想起前几日在绩溪龙川所闻,绩溪龙川胡姓有4支,其中李改胡(也称明经胡)便来源于胡昌翼这一支。红顶商人胡雪岩,大学者胡适均是李改胡后人。原来源头在此。
胡昌翼后,五世胡士良即是搬迁西递第一人,成为西递村胡姓始祖。由此揭开了胡氏宗族在西递聚族而居的新篇章。
胡士良世居徽州婺源考水村(今属江西,一个始建于唐代、有悠久历史的古村)。他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从婺源前往金陵,路经当时是古驿站的西递,见此处山色如黛,峰峦环抱,势如虎步前蹲,奇若犀牛望月,为之大喜。并根据风水学的理论得出“船行西递,大吉大利”,“东水西流,吃穿不愁”的结论,从而选定山形有“天马涌泉之胜,犀牛望月之奇”的西递,为胡氏安身立命的生存之地。
日出日落,春去冬来,风雨烟云,岁月沧桑。经过胡氏子孙近千年的开发建设,西递村已成为黟县境内一个较大的村落。最鼎盛的清代“乾嘉”年间,西递宅院多达600多座,有99条巷子,90多口水井,34座祠堂,13座牌坊,人口近万人,号称“三千烟灶九千丁”。
历史的车轮飞驰到二十一世纪,如今,西递村仍保存明、清完整的古民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完整的古村落原型和大量的地面文物遗存,精良的建筑文化艺术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使西递成为皖南古村落的典型代表,与邻近的宏村同属世界文化遗产地。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来到西递,在村口迎接我们是一座高大雄伟的牌坊,屹立于春天明媚的阳光之下,仿佛在向来往穿梭的人群诉说着西递几百年间的风雨历程……
这座威武神骏的石牌坊,是为纪念西递人胡文光刺史所修建的。胡文光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中举,曾任万载县的县令,后官至荆州王府长史。明万历六年(1578)皇帝恩准胡文光的乡亲在此建了这座功德牌坊。虽历经数百年风吹日晒、雪雨浸蚀,仍傲然雄立,彰显和见证着西递的这份荣耀。
一首传说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曾赞道:“黟 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占衣冠。”亦有人认为此乃南唐诗人许坚所作。
我认为,这只是后人以讹传讹而已。李白也好,许坚也罢,都不可能是此诗的真正作者。李白卒于公元762年,许坚所处的南唐亡于公元975年,而西递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试想,历史相差几十乃至几百年的前朝诗人又怎么可能为当时并不存在的后世村庄留诗呢?
走进西递村,尤如进入了一个神圣的古老殿堂。西递村整体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串村而过。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密如蛛网的小巷为辅,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是中国徽派建筑艺术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递村文化底蕴深厚。其明清古建筑群是我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至今仍完好保存着120幢明清邸宅。西递既有着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塑造的“世外桃源”的生态环境和风情,又拥有徽州三雕、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这里尽显出皖南建筑的特色。斑驳的墙体上残留着风雨侵蚀的痕迹,失去了旧时的明朗。
随意推开一家人家的大门,院内又是一番风景,庭院似花园,花草树木、盆景石雕,组成惹眼的图画。充分展示其主人的情趣。实际上,西递村中各家各户的宅院都颇为富丽、雅致、精巧。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璧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这种流动着徽派建筑的韵律美,极其潇洒地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们展示了皖南古村落独特的艺术风韵。
我们在西递那一条条纵横街巷里穿行,犹如在美妙诗行里徜徉。
西递村最精彩的看点,莫过于该村的祠堂——敬爱堂。西递胡氏家族建有许多祠堂。“敬爱堂”是目前村里遗存下来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胡氏祠堂。
敬爱堂坐落在西递村中央,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气势宏伟,场面宽阔。祠堂前后均有清溪回绕,波光闪烁,一眼即可看出,这是徽州人建房立庙所修筑的“风水沟”。
站在门前仰望,前檐翘起飞角,凌空而动。堂内两旁是黑黝黝的栅栏,上枋高悬“敬爱堂”匾额,及“天恩重沐”、“上国琳琅”、“四世承恩”、“盛朝英俊”四块金字匾额。进入正厅,是胡氏族人祭祀的地方。后进堂挂有三幅胡氏祖先遗容像,像前的香案上,香烟袅绕,异常庄严肃穆。享堂门上方挂着一个特大的“孝”字,据传为南宋理学家朱熹所书。
清代著名文学品评家王永彬曾写道,“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意思是说,懂得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百善孝为先。清康熙皇帝曾说:“孝治天下”。一个“孝”字奠定了几千年的封建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时至今日,“孝”依旧是人们遵循的伦理道德和宗法理念。
心怀兴致,走迷宫似的在西递村游览了整整一天。走出村头,方才看到已近夕阳西下,青山背后远方的天际有几缕橘红色的云朵飘浮。此时的西递,沉浸在一片盛世的烟岚里,氤氲在一片祥和的时光中……
“西递看建筑,宏村看风景”。被这里精美的建筑所吸引的又豈止我们。粉墙黛瓦蕴含着的沧桑美感,屋檐翘角的变化无穷。石雕砖雕木雕的精美工艺,吸引了前来写生的学子们。西递是迄今为止我到过的景点中,写生人数最多的景点,没有之一。无论正街小巷,偏僻角落甚至桥墩下地沟边,随处可见学子们的身影。
西递的村外风景较前几年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一湖碧水清澈见底,巨大的水车缓缓地转动着,吱呀吱呀地向游人讲述着西递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几片油菜花田错落有致,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对面小山坡上,一簇簇桃花在春日里绽放。一队队来这里研学的中学生依次走过湖面的石桥,写生的“小艺术家”们更是占据着有利位置在创作。
一切是那么合谐、美好!
西递真好!
作者:悠然居士24 |
|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1
回帖1
积分韶华一笑间
使用道具 举报